游戏活动案例——《弹珠与指尖陀螺的奇遇之旅》

发布时间: 2021-05-28 16:31 来源:宁德市教育局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游戏活动案例——《弹珠与指尖陀螺的奇遇之旅》

  福安市第一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城阳园     兰香   

一、活动背景(主要介绍游戏活动所需的玩教具材料、环境创设、儿童的兴趣和前期经验、教师预期、游戏规则或玩法等。)

1.游戏来源。

木制轨道一直备受孩子们亲睐,每每弹珠从轨道上滚落,孩子们便欢呼雀跃。这天,格悉小朋友正要为他滚落地上的弹珠喝彩时,谁知弹珠砸到格悉随手放在地上的指尖陀螺,指尖陀螺微微转了起来,这意外迅速成为孩子们的“新宠”,也由此,一场“弹珠与指尖陀螺的奇遇之旅”由此拉开帷幕。

2.游戏所需材料。

指尖陀螺、木质轨道、不同长度的木块、废旧磁性黑板、弹珠

3.环境创设。

活动室走廊。

4.孩子的兴趣和前期经验。

幼儿有玩指尖陀螺和木质轨道的经验,并且兴趣浓厚。

5.教师预期。

(1)幼儿将木质轨道与指尖陀螺两种材料结合起来玩,发挥创造性,拼摆出各种各样的新轨道。

(2)探索用木块拼摆通路的方法,初步感知斜面、木块角度与力之间的关系。

(3)在合作拼摆通路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4)愿意与同伴合作游戏。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主要介绍游戏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包括孩子与环境材料互动、探究和交往的关键环节和典型行为,以及教师的支持与回应等。)

(一)艰难的“旅程”。

问题一:弹珠总是满地滚怎么办?—我们来铺路吧!                    

指尖陀螺投放到木质轨道游戏区后,孩子们开始尝试将指尖陀螺放置在搭建好的轨道下方,让弹珠顺着轨道滚动之后触碰指尖陀螺,让其转动。

游戏中,弹珠从轨道滚落,时而碰到指尖陀螺使之转动,时而偏离未能触碰。陈格悉想了想,直接用手指弹珠,果不其然,平地滚动的弹珠能让陀螺转得更快。这个结果让孩子们异常兴奋,他们手中的弹珠朝陀螺四面八方地弹过来,而陀螺也不失所望地持续转动着。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弹珠满地滚,孩子们也跟着满地捡弹珠。这可怎么办呢?

游戏分享时,我提出这个问题引发孩子讨论,孩子们很有默契地回答:“我们给弹珠铺路吧,这样弹珠就不会到处滚了。”我追问:“可以用什么材料来铺路呢?”接下来孩子们分享了自己拼搭的很多不同材质的“路”……

问题二:不用手能实现弹珠触碰指尖陀螺吗?——我们用磁性黑板试试!

不同的材料创造了不同造型的“路”,会拐弯的“路”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特别是馨茹用麻将做出的“蛇形”路,当弹珠滚过弯道触碰陀螺的那一刹,让围观的小朋友赞叹不已,“太好玩了!”“再来一遍!”……高涨的游戏氛围,随之而来的是更多不同造型的路。

随着游戏的进行,短道路线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他们想搭出很长很长的路,但触碰指尖陀螺的弹珠是孩子们蹲着用手指不断弹动使之前进的,这大大地削减了孩子游戏的精力,影响游戏的持续进行。由此,我引发孩子们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不用手也可以让弹珠自由滚动?” 馨茹指着走廊闲置的磁性黑板说:我们用黑板来试一试吧!

问题三:木块怎么粘在磁性贴上?——我们试试胶枪!

有了在黑板上试一试的想法,孩子们便开始了黑板的“变形”之路。在思考怎么将材料固定在磁性黑板上时没有过于纠结,他们首当其冲想到了磁力贴,这源于科学小实验“有趣的磁铁”,但用哪种材料粘贴磁性贴,怎么粘贴却引发了孩子们的讨论:

孜书:“吸管好轻呀,弹珠碰到会动的。”

馨茹:“麻将可以呀,木块也可以啊!”

文博:“麻将好重,粘不住。”

孜书:“那我们用木块来试试。”

馨茹:“可是要用什么粘呢?我有双面胶。”

孜书:“我们来粘一粘。”

孩子们在尝试了双面胶、固体胶、透明胶等生活中常用胶体后,发现它们用在木块上并不“可靠”。这时,我说:“试试老师的胶枪吧。”在交代了胶枪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之后,孩子们将游戏材料粘好,新的尝试开始了……

活动后,孩子们说:“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固体胶和双面胶来粘贴,有的东西就不能用,要多想、多试。”

问题四:弹珠从黑板滚落的速度太快怎么办?——我们试试角度!

新的“旅程”开始了!孩子们刚把弹珠放置黑板上,只听“啪”一声,弹珠滚落在地,弹得老远,“这么快,这可怎么玩呀!”围观的小朋友说:“把黑板躺到地上。” 黑板平放后格悉说:“放弹珠试试,放指尖陀螺试试。”连孜书二话不说开始行动:“欸,这个黑板会晃动。”大家听了都压了压板面,确实是呢!“这个螺母可以固定黑板,我看过老师上课都移动的。”陈格悉和薛子博一听,马上试了试,“嗯,可以移动”于是,孜书、格悉、子博三人一起开始寻找黑板放置的最佳角度。

但黑板的“大长腿”又限制了孩子们活动的范围。在孩子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马金涛想起为他们制作了秋千架的老陈师傅:“走,我带你们去找老陈师傅!”他兴致勃勃地带领大家来到了木工室,孩子们向老陈说明了他们遇到的问题,并带着老陈实地查看了他们的游戏场地。老陈答应为他们定制一个黑板放置架。

 

 

(二)奇妙的“旅程”。

1.羊肠小道。

新的游戏材料诞生了,孩子们将前面玩过的路线轨道搬到了磁性黑板上,看着这么宽大的黑板,孩子们很兴奋,“我要从这里开始设计路线!”只见李馨茹拿起一块木板放到黑板的左上方。陈格悉顺着李馨茹放好的木块位置一路往下拼路线,到黑板的下方后,馨茹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弹珠,顺着木块滚落,这种单行道的路线很快就能完成让指尖陀螺转动的目的,孩子们重复操作,乐此不疲。

十分钟以后......

格悉:“一直重复走一条路好无聊啊!”

“对啊,不好玩”,馨茹附和道。

我顺势启发:“一条路不好玩,你们可以怎么做!”

馨茹:“有了,多设计几条路。”

格悉:“那我要从这里开始走!”他将木块放置在黑板正中间。

泽豪:“我也要做一条路。”

2.四面八方。

经过讨论、操作,他们一同拼搭出三条路。

格悉:“我们在自己设计的路线上滚弹珠,看看谁的路线可以让弹珠碰到陀螺,然后陀螺会转起来。”其他两人都答应了。

“1、2、3,放!”随着格悉的一声令下,他们三人一起放开弹珠,第一条成功,第二条路弹珠垂直滚落,并未触碰陀螺;第三条路的弹珠都没有滚落,卡在了半路上。

泽豪:“第二条路的弹珠没有碰到木块也没有碰到陀螺就飞走了。”

文博:“第三条路被木块阻挡了,没有路可以滚。”

孩子们将他所看见的问题说了出来。

格悉:“我们想想办法!把陀螺的位置换一下试试!”。边说边行动,可陀螺位置的变化还是没能实现“三路齐通”的结果。这可难住了孩子们,他们不断移动陀螺,反复尝试,成功一条,必定失败两条,这可怎么办!。

我说:“如果移动陀螺不行,想想还有什么也是可以移动的呢?”。

格悉:“木块也可以呀!我们试试把木块移一下。”

于是,孩子们开始第二轮的尝试,从一条一条路线开始测试,在反复几次的移动、删减、增加木块后,三人同时欢呼起来,“可以了,可以了,陀螺都转起来了!”终于实现三条路的完美滚动。

完成三起点的路线后,让孩子们游戏的信心倍增,不断的出现更多的起点,四个、五个,看着弹珠同时滚落,因为不同方位造成弹珠不同的滚动速度,让指尖陀螺呈现一个持续转动的状态,看到这情景,孩子既兴奋又激动,“Ready,Go!”“滚了、滚了!”“转了、转了!”“好玩好玩,真好玩!”游戏中持续的欢呼声让人感受到他们骄傲的成就感。

3.四通八达。

嘉诚:“哈哈哈,再来,再来,我们再来。”

馨茹:“呀!这个是我的弹珠,我有一个弹珠是红色的。”

格悉:“我也有红色的弹珠呀!”

看着孩子在“争抢”自己的弹珠,“想个办法能够快速的拿回自己的弹珠吧!”我

说。

嘉诚:“好呀,我们让自己的弹珠都安个家吧!”

馨茹:“怎么安个家呀?用什么来做呢?”

格悉:“纸杯,我们的工坊里有很多纸杯。”

说干就干,他们仨来到美术工坊,在材料超市拿了几个纸杯,有了粘贴木块的经验,他们粘贴起纸杯来也是得心应手,纸杯粘到黑板边沿后形成了多个终点,孩子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游戏。

因为有了各自的“家”,孩子在操作时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弹珠是否能在触碰陀螺转

动后滚回自己的“家”,而这样就需要孩子重新关注路线,通过重新移动木块来完成目的。

(三)挑战之“旅”。

1.比比谁用的木块少!

多个起点的设置打开了孩子的脑洞。他们不满足于现在这种“平和”状态。

嘉诚:“我们来比赛吧!”

格悉:“比什么呢?”

嘉诚:“比比谁用最少的木块路线让陀螺转动起来!”

孩子们都同意嘉诚的提议,开始讨论游戏玩法。馨茹说:“我来记录你们的木块数量。”“还是自己记录自己的吧!这样子不会记错了。”格悉说,“那你如果记错了怎么办?那比赛不是就不公平了吗!”谢李嘉诚说。这时,馨茹说:那我们都自己用纸张记录吧,大家都能看得到。大家同意了李馨茹的想法,开始讨论记录纸上都要记什么。

馨茹:“纸张上得有我们的号数!”

格悉:“再把我们的木块数量写上去就可以了。”

嘉诚:“那把路线也画下来,这样就可以数一数用了几根木块!”

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于是记录纸也设计好了,木块挑战赛开始了。有使用10块木块完成的,有用8块完成的,还出现了用5块就完成任务的。

在分享环节,我将幼儿比赛的结果照片进行了分享,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可以用最少的木块完成使陀螺转动的路线?

格悉:“木块的长度不一样,用长木块拼摆,5块就好了,我用的是短木块,所以用了很多的木块”。

在这个环节,幼儿在操作、观察、对比后了解到物品长度与数量的反比关系的数学知识,这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孩子“玩”出来的。



 

2.谁能让两个陀螺转起来!

挑战游戏挑起了孩子的好斗心理,单个的陀螺关卡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孩子们想要有更多的挑战环节,为了满足孩子的挑战欲望,我提供了相关视频,丰富孩子的经验。在观看视频之后,孩子们提出想要有多个陀螺的关卡挑战。

格悉首先将两个陀螺随意的放在黑板上,放好之后就开始设计路线,两个陀螺的位置是垂直摆放的。

格悉:“弹珠卡住了,两个陀螺先互相卡住的,转不动了。”

嘉诚很果断地移动了下方的一个陀螺,将它放到左斜方的位置,他们开始了第二次的尝试,弹珠先是碰到上方的陀螺,陀螺转动让弹珠滚到下方,加上木块的支撑,第二个陀螺也被弹珠触碰,转动起来。

游戏还在继续……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主要介绍活动的特点及其对孩子学习发展的价值,反思教师支持行为的适切或不足,分析可能生成的教育契机以及进一步的支持策略等。)

1.活动特点。

1)凸显一个“趣”。 指尖陀螺和弹珠在幼儿无心插柳的情况下它们“相遇”了,“相遇”之后碰撞出火花,之后的“旅程”很有趣,从“羊肠小道”到“四面八方”,再到“四通八达”,游戏继续升级,“比比谁的木块少”“谁能让两个陀螺转起来”,幼儿玩得非常开心。

2)彰显一个“思”。游戏的发展和推进过程始终伴随着幼儿有收获的思考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循环反复“发现问题—尝试解决——发现问题——尝试解决 ” 的过程中不断建构新经验,收获关于科学、数学、力学等经验。

3)突出一个“巧”。游戏材料十分简单,薄木块粘上磁性贴,使其相互吸引不易掉落,成功地让木块在磁性黑板上实现自由移动。幼儿可以在磁性板上自由拼摆组合,大大满足了幼儿充分探究的需求。便捷的操作方式提高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迸发出无限的探索潜能。

2.价值所在。

1)提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在拼摆路线时,从设定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多个起点一个终点;多个起点多个终点的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移动木块,进行不断的尝试,调整,验证,这一过程中,幼儿初步感知了斜面、木块角度与力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践行了“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2)建构多元的数学认知。不断升级的游戏玩法丰富了幼儿的空间知觉、排列、组合、判断、测量等数学经验,逐步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定制黑板架中通过测量知道黑板的规格,在“比比谁用的木块少”的游戏中,发现物体长短与数量的反比关系;利用排列、组合摆放木块,建构多元的数学认知。

3)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幼儿围绕“如何让弹珠顺利触碰指尖陀螺,让指尖陀螺旋转起来”这一问题情境进行持续深入地探究,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反复的观察、比较、操作、调整,最终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和培养幼儿尝试精神,这一持续探究的深度学习更是促进幼儿坚持、专注、乐于反思、不怕困难等学习品质的形成。    

3.教师行为。

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肯定和支持幼儿的活动。在幼儿需要协商讨论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肯定,在幼儿意见出现分歧时给予正面的建议,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等待和提问,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幼儿,让幼儿通过自身经验、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出现的问题,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的快乐和收获成功的喜悦。

4.可生成的教育契机。

多个以上的陀螺关卡或陀螺之间的联动关卡的挑战。

5.进一步的支持策略。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对多个陀螺的关卡进行挑战,或者设置陀螺指尖的联动关系,用一个陀螺带动两个或多个以上的陀螺转动,进一步推动幼儿游戏。如,教师可提出:“可以设计一条让一个陀螺的转动引发更多陀螺的转动的路线吗?”幼儿设计好之后,组织孩子一同挑选连接材料、共同制作、记录,让幼儿交流最佳连接材料的选择,进一步推动幼儿游戏。

附件下载: